人逢喜事精神爽。近日,寧德市霞浦縣下滸鎮漁業養殖戶劉鋒的精神格外清爽:“海鮮從上岸到消費者手里,只需要40分鐘的時間,新鮮度有了保證,銷路自然不愁。”
原來,12月12日省道201線霞浦磺砂跨海特大橋順利架通,大大改善當地的出行條件。
從蜿蜒曲折的盤山路,到通暢安全的跨海大橋,這是改革開放以來,我省交通發生翻天覆地巨變的一個小縮影。40年來,省委省政府把交通發展擺在戰略位置,我省圍繞交通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一核心,強化科學謀劃,狠抓組織實施,加大要素投入,一張藍圖繪到底,一任接著一任干,推動交通運輸持續良好發展態勢,全省實現了“市市通動車、縣縣通高速、鎮鎮通干線、村村通客車”,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度從早先的“瓶頸制約”,改善為“總體緩解”,又躍升到“總體適應、局部適度超前”,有效服務了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。
織就暢通高效的路網
改革開放之前,由于特定時期的歷史原因,我省公路、鐵路、港口等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很少,底子薄、歷史欠賬多。在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八閩大地,山高路遠成為當時的寫照。
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八閩大地,我省各項事業發展迎來了新的希望。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“大路大富、小路小富、無路不富”,擺在眼前的迫切任務就是發展交通。為了改善出行狀況,我省全力以赴大做“通”的文章。改革開放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初,我省重點建設改造重要港口及大中城市進出口運輸繁忙路段。1993年開始,相繼實施了公路“先行工程”“縣通地市工程”“入閩通道工程”“省級干線工程”等,普通國省道通車里程增加迅速、技術等級不斷提升,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。
高速公路強勢崛起。1997年,第一條高速公路泉廈高速公路通車;2004年,我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,形成了設區市到省會福州的“四小時交通經濟圈”;2009年,突破了2000公里;2012年,突破了3000公里;2013年,突破了4000公里;2015年,突破了5000公里,成為全國第四個實現“縣縣通高速”的省份;預計到2018年底,我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5368公里,路網密度位居全國前列,達到發達國家水平。
農村公路方面,2004年起,我省全面實施“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”,到2011年我省率先實現了“村村通水泥路”,全省每個建制村至少有一條路面硬化的公路通往鄉鎮或主要干線。近年來,我省全面推進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,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農村公路“路長制”、設立鄉村道專管員隊伍、實施農村公路災毀保險、建立養護資金合理增長機制,統籌推動農村公路建、管、養、運協調發展,構建建養并重、外通內聯、安全舒適、路域潔美、服務優質的農村交通發展新格局,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、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。
打造現代化港口
今年下半年,湄洲灣港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30萬噸級散貨卸船碼頭投入試運營,這是我省獲批建設的最大鐵礦石散貨碼頭,也是我國鐵礦石運輸系統的重要節點,將有力助推我省打造對接海上絲綢之路的能源礦產轉運基地。
我省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,按照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決策部署,我省大力實施港航集約提升工程,加快集約化、專業化、規模化港口群為重點的海上通道建設。特別是近年來,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年均投資超100億元,建成一批能適應航運發展的專業化、現代化大型泊位和深水航道。截至目前,全省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超過500個,貨物實際通過能力7億噸,可以靠泊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船、散貨船和郵輪等各種船型。
同時,隨著一批疏港鐵路、高速公路的建設,港口集疏運能力有效提升,我省港口作為內陸省份“借閩出海”的通道效應持續擴大。沿海港口開通集裝箱航線280條,通達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個主要港口,推動我省形成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。
我省持續深化港口體制機制改革,推動跨行政區域的港口行政管理體制整合,將沿海港口整合為4個港,重點突出羅源灣、湄洲灣、廈門海滄、福州江陰等重點港區建設,全省60%的萬噸級以上泊位集中在重點港區,規模化、集約化水平顯著提升。同時,我省通過港口企業資產重組、聯合經營等形式,推動同類業務整合做強,形成龍頭港口企業,有效增強了市場競爭力。
作為我省重點打造的國際性航運中心,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經濟效應持續擴大。廈門港已具備停靠20萬噸級集裝箱船(世界最大集裝箱船型)和17萬噸級郵輪的能力,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超過千萬標箱,位居世界第14位、全國第7位。
從乘車難到便捷出行
早上7點30分,在福州上班的小梁準時出現在地鐵1號線秀峰站,打開手機二維碼并對準閘機上的掃碼鏡頭,“滴”的一聲,閘機開啟,從刷碼到進站僅需2秒。
回望1978年,當時福州市僅有公交線路30條,每天,公交車售票員背著沉甸甸的零錢袋,在車廂內來回走動向乘客們收費剪票。
隨著我省“公交優先”“村村通客車”“海島交通便民工程”等一系列民生交通工程的持續推進,群眾出行實現“出門有路,抬腳上車”。目前,全省中心城區實現公交站500米全覆蓋,新能源、清潔能源公交車占比超過了70%,福州、廈門相繼邁進“地鐵時代”;廈門、莆田等18個市(縣、區)實現全區域公交化運行。網約車規范發展走在前頭,至2018年9月全省已許可網約車平臺公司19家,發放網約車運輸許可證1.8萬本、駕駛員從業資格證4.5萬本,穩居全國第一方陣。綜合客運樞紐加快建設,到“十三五”末,全省所有設區市都將擁有現代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。
閩臺海上客運往來頻繁。我省積極先行先試,推動閩臺海上通航實現重大突破,從改革開放前的一片堅冰,發展到如今的常態化穩定經營的8條客運航線,并實現了車輛互通,海運快件業務雙向直營。2017年,閩臺海上客運量超過195萬人次,占大陸對臺海上客運量的98%。
……
下一步,我省將持續構建“四個交通、兩個體系”,加快推進閩東北、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交通一體化、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、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集群等重大工程,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,為我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、建設新福建提供更加有力的交通保障。(陳妍潔 廖麗華)
1、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,不論原創或轉載,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,不做任何商業用途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2、本網原創之作品,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,并請注明出處。
※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0591-87523908 郵箱:qzce@163.com